海外12月刊 | 美国第一夫人:不会放弃工作!

Hurrah  煎茶小组  2021-01-30 21:00:02

编辑 | 朝酒

翻译 | TJ,小庄,小安

数据支持 | 楼楼

特别感谢 | 北风儿,paper,hurrah







#弦子加油#




【中国 12.02】 一起性侵案件今天在北京开庭,被告是中文媒体的强大人物。原告和支持者称,这是中国尚在初级阶段的米图运动的一个里程碑。

今年27岁的弦子在2018年控告著名主持人朱军在工作场合性骚扰,引起了一场自媒体风暴。

在今年5月通过的中国第一个民法典中,对性骚扰的定义有所扩展,但许多受害女性仍然不敢站出来,所以性骚扰案件极少出现在法庭上。

“我很紧张。”弦子在开庭前对记者说,“但无论如何这件事都有意义。”,“如果我败诉,就是将质问留在历史里。总有人要给我们一个答案。”

在开庭前,很多弦子的支持者出现在海淀人民法院门口。他们举着“要求回应”的牌子。据本地媒体报道,警察要求他们不要再露出牌子的内容,并驱赶了至少一名记者。

“我希望这个案子能帮助完善中国的司法系统。”弦子说。

弦子说,她在2014年一次与朱单独在化妆室时,朱问她是否愿意继续为电视台工作,然后猥亵了她。朱随后否认一切指控,并反诉弦子侵犯名誉权。

弦子是2018年米图运动站出来的许多中国女性之一。她说,当她开始去报警时却被告知,曝光此事会影响朱的形象,对欣赏他的人造成伤害。

在中国的保守环境下,女性受害者常常由于受到谴责而放弃发声。但弦子不后悔。她希望无论结果如何,她都能鼓励更多女性发声。

▲ 停止责难受害者,让施暴者付出代价。

来源:卫报;翻译:TJ







充满歧视和伤害的“美丽”





【日本 12.08】美白的习惯从古代开始就被认为曾以某种形式存在,但是几乎没有留下记录。到了16世纪,白人女性为了追求更白的皮肤开始使用化妆品,留下了大量记录。

当时皮肤白皙象征着社会地位,女性通过美白来显示比在室外流汗的劳动者更为高贵。据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很喜欢使用一种含有铅成分的高级香粉,但受此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容貌衰退变得丑陋。

在那之后,一直被使用到维多利亚时期的人气产品,是一种含有剧毒砷成分的威化食品,它被认为食用后可以美白,这种商品一直销售到1920年。这个时候开始,反而晒过的健康肤色成为了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新象征,美白产品的目标人群转变为白人以外的人种。种族歧视和肤色歧视在西欧各国的殖民统治下扩大开来,肤色十分微小的差异,却被认为在政治、经济上的意义大不相同。

现在,虽然美白的普及度根据国家不同而不同,但根WHO称,这是世界上最快速成长的美容市场之一。根据2011年的报告称,美白的女性在非洲达到40%,其中最高的尼日利亚多达77%。其次是多哥(59%)、南非(35%)、塞内加尔(27%)、马里(25%)等国家。拥有世界最大美白市场的是亚太地区,到2018年为止,美白产品占据了全世界销量的54.3%,这一点令人吃惊。特别是在印度,美白产品占国内护肤市场的50%,其规模每年约为4亿5000万~5亿3500万美元。

美白产品之所以被担心损害健康,是因为其中可能含有有害化学物质。很多国家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水银,WHO的标准是每公斤在1毫克以内的话,水银就可以用于美白产品。话虽如此,网店和专卖店不仅可以轻易买到含有高浓度水银的产品,而且业界没有统一的规定,很多原材料栏里没有标明水银含量。

使用这样的产品,健康受损害的症状有出疹子、皮肤留下疤痕、肾功能受损、末梢神经障碍、不安感、抑郁、精神疾患等。另外,水银有阻碍黑色素生成的作用,会使皮肤抗紫外线能力变弱,患皮肤癌的风险也会随之上升。再加上水银从生活排水中流出,被引入自然环境和食物链中的话,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特别是对孕妇,有可能会对胎儿的神经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令人担忧的有毒物质不仅仅是水银,广泛使用的美白成分还有对苯二酚、皮质类固醇、谷胱甘肽等。虽然这些药剂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被被禁止,但是使用这些成分的产品仍然存在。对苯二酚的有害程度与水银不相上下,皮质类固醇药物如果超过适当的量使用的话,会损害皮肤的防护功能,产生对类固醇的耐药性。而且,它的美白效果并没有被科学承认,却包含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 充满歧视和伤害的“美丽”。







跨性别男性被拒绝以父亲身份记录在案




【英国 12.14】一名跨性别男性McConnell在英国最高法院的一项判决中败诉。他由于是他的孩子的生理母亲,而不能在出生证明中作为孩子的父亲被记录在案。

这位34岁的跨性别男性从2013年开始接受睾丸激素疗法,并在2014年接受了乳房摘除手术,但保留了生殖器官。他持有性别认同证明,他的身份证件和健康记录上的性别都是男性。2018年,他在暂停激素疗法一段时间后,成功生育。出生证明中,他的身份是婴儿的母亲。

2019年和2020年,最高法院两次拒绝了他更改婴儿出生证明的请求,理由是,孩子有权获知与出生相关的实际生理信息,而这与跨性别父母的性别自我认同没有直接联系。法官解释,这是因为当前法律尚未将“母亲”的概念与“性别”割离。

McConnell表示,这个传统的法律系统并不考虑新型家庭。而这一判决结果,使涉及性别弱势群体家庭的法律法规显得更加不合时宜。性别弱势群体组织“石墙”的负责人说,“目前的法律实际在对跨性别群体的平权造成障碍。他们在一些官方文件上获得了性别认可,而在另一些上却没有被认可。”

▲ 实现平权需要法律的更新。

来源:卫报;翻译:小庄







无需处方笺可购买紧急避孕药




【日本 12.15】日本政府于10月7日决定,将在2021年施行“无需处方笺,也可以购买紧急避孕药”。

紧急避孕药需要在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但在日本,紧急避孕药不可以直接从药店购买,原则上要去医院就诊,拿到医生的处方笺后才可以购买,一次约需要6千~2万日元(约人民币430~1315元)。

遭受性暴力、发生性行为时避孕套破损或脱落等都可能造成女性非自愿的怀孕,紧急避孕药价格高、就诊耗费时间、因为觉得羞耻不想去就诊……给女性避孕带来了巨大压力。

世界上已有86个国家无需处方笺,就可以直接购买紧急避孕药,日本在这方面被指责落后于国际社会。

▲ 简单、方便、低价的买到紧急避孕药也是女性的权利之一。

来源:雅虎日本;翻译:小安







没有放弃工作的第一夫人




【美国 12.16】美国第一夫人,拜登博士被WSJ华尔街报专栏作者Epstein攻击,而他的厌女观点随后得到了WSJ编辑的官方支持。

几天前,Epstein撰文称,拜登博士不配使用“博士”头衔,因为她的博士专业是教育学,而教育学博士,以及她的答辩题目“不够高级”。

文章指出,一个在55岁才获得低含金量博士学位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当她的丈夫是美国总统时,她应当放弃这个“假惺惺”的头衔,全身心投入“第一夫人”这一拥有更高荣誉的头衔。他在文章中还蔑称拜登博士为“小孩kiddo”。

Epstein还大段痛斥美国大学为了利益而分发“荣誉博士”学位给并不合格的人士,暗示拜登博士的学位也来历不明(事实上拜登博士的学位并非荣誉学位)。

为了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说,“只要数数荣誉学位里有多少个黑人女性,就知道荣誉学位有多么不值钱。”

Epstein,白人男性,现年83岁,文学本科学历。他早年曾撰写恐同文章,在文章中将男同称作“黑鬼”,并“希望他们全从地球上消失”。文中,他以曾执教西北大学证明自己虽然学历不高但有真正的实力。西北大学随后声明:我们已有几十年与此人毫无关系,并且我们完全反对他的个人看法。

很多人在自媒体上表达了对拜登博士的支持。希拉里克林顿毫不客气地说:“她的名字叫拜登博士。你习惯就好。”马丁路德金的女儿也写道:“我爸叫金博士。”副总统哈里斯的丈夫说:“拜登博士的学位是她自己努力得到的。如果她是个男人,你一定不会写这文章。”

美国第一夫人吉尔·拜登

网友也列举了WSJ在其他报道男性的文章中使用的荣誉博士头衔,并指出,WSJ的男编辑和男专栏作家们似乎并不介意这些男人的低含金量荣誉头衔。

几年前,拜登博士作为副总统夫人,没有终止自己的事业。作为第一夫人,这一次她表示仍然不会放弃工作。

相比其他国家,美国社会对“第一夫人”的印象十分保守,必须是贤妻良母,知书达理,全职支持丈夫的女性形象。

希拉里就由于在克林顿时期不放弃权力,而受到了社会严厉的批评。米歇尔奥巴马虽然也是哈佛毕业的职业律师,却选择辞去工作,弱化精英身份,以迎合“第一夫人”的形象。

在事件酝酿几天后,WSJ编辑Gigot发文声援Epstein,并将反对的声音定性为“拜登团队策划的一场身份之战”。“不然为什么会在这么一件无足挂齿的小事上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他在回应中说。

网友反驳:既然这么无足挂齿,一个像WSJ这样有名的媒体,为什么会把这么大的专栏版面给这样一个人写长文,教导一个有名望有事业的女人该怎么使用自己的学位头衔?

在文章下面的留言里,大批网友表示已经停止订阅WSJ。另有多名网友说,由于想停止订阅的人太多,已经在客服电话上等候了超过一个小时。

▲ 她们是成功的职业女性,而且她们的人数会越来越多。看不惯的人可以慢慢习惯。

来源:华尔街报WSJ,卫报;翻译:小庄







性行为必须得到双方的明确同意




【丹麦 12.18】丹麦通过了一项新法律:性行为必须得到双方的明确同意,否则可能被定义为性侵。

在这以前,性侵的定义仅包含施暴者有暴力行为,或受害者无法反抗的情况。丹麦法律部长表示,这是丹麦性别平权的里程碑。

同时还有多项提案被提上日程,内容包含对性侵受害者的更多支持,比如受害者将有权在报案以前得到律师的帮助。

2018年,邻国瑞典通过了类似的法律。目前已有一名男性根据此项法律获罪。法庭认定,虽然女性允许他和自己同床,但这名男性在未经她允许的情况下与她发生性行为,是违法的。

文章下面的近700条读者留言,绝大部分是男性表示不满:“这是举证责任倒置,是违宪,国将不国,法将不法。”,“我怎么证明她同意了?难道要签字画押吗。以后我要全程录像了。”,“你们作为女人,体会不到每天担惊受怕,怕被诬告坐牢、赔偿或者社死的男人们的难处;正相反,你们有无数多的这类压迫男性群体的手段。”,“你们这些女权培养了整整一代胆小怕事,没有主见的‘女权男人’。我作为男人的经验告诉我,女人就是喜欢骄傲自信的男人。所以你们这是自掘坟墓,祝你以后和‘女权男人’没法高潮。

留言里也有女性指出,这项法律并没有涉及任何性别倾向,对所有性别一视同仁。新法律的本质是改善性行为中不平等的权力分配。见到评论区这么多男性表现出的攻击性,她认为,这恰恰说明这项法律是有用的。

▲ 改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不用理会既得利益者的愤怒。

来源:明镜;翻译:小庄







Kariko——mRNA疫苗的创造者




【美国 12.22】没有她,就没有高效的新冠疫苗。她是现年65岁的Kariko,目前最主流的两支新冠疫苗的专利所有者,也是其中一支疫苗的研发公司副总裁。这两支疫苗采用了新的mRNA技术,有效率都超过90%。

来自匈牙利的Kariko于上世纪80年代受聘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并开始研究mRNA(信使核糖核酸)的医疗应用,是这一领域的先驱。在整个学术界都不看好mRNA作为疫苗的前景时,即使经历失去工作机会,降级降薪,多年缺少研究经费等等困难,也要坚持几十年研发mRNA疫苗,直到终于被认可。

1989年,Kariko和她的同事已经证明了mRNA的有效性,但由于缺少经费,她不仅研究受阻,还不得不在1995年接受降级降薪。同年,她查出癌症,而她的丈夫又在这时由于签证问题滞留匈牙利,她要在治疗和研究的同时照顾女儿。

“我想放弃了。我总觉得是我自己还不够好,不够聪明。”Kariko在近日接受采访时回忆。

幸好Kariko没有放弃。1998年,一位男性学者Weissman受聘于宾大后,看到了她的研究方向的潜力,开始与她合作。两人终于在2005年联合发表了突破性论文。

但论文发表后反响平平。两人共同创建的公司也很快由于资金问题而被宾大将知识产权卖给了第三方。直到2010年,另一位知名男性生物学家Rossi再次发现了他们的论文,十分看好这项技术的潜力,为此集资创建了Moderna。

由于宾大认为Kariko达不到学校的研究学者资格,她在为宾大工作25年后,于2013年来到德国初创医药公司BioNTech。过去7年里,她作为副总裁,负责研发针对流感、疱疹、艾滋病等的RNA疫苗。

几个月以前,BioNTech/辉瑞,Moderna相继宣布研发的新冠疫苗进入临床阶段。这两支疫苗都是基于Kariko的专利。

截止目前,在BioNTech的祖国德国,Kariko在主流媒体几乎完全得不到曝光。与此相反,德国主流媒体近几个月来一直强调,德国男性学者Hoerr才是mRNA疫苗的创始人。

Kariko的女儿代表美国参加了北京和伦敦奥运会,获得过两枚奥运赛艇金牌。

▲ 她叫Kariko,她是mRNA疫苗的创造者。

来源:卫报,ZDF等;翻译:小庄







猥亵或性骚扰学生的教职工应被免职处分




【日本 12.21】去年因猥亵或性骚扰学生被开除的公立学校教职员工共有126名。据文部科学省调查显示,去年间共有273名教职员工因猥亵或性骚扰学生受到惩戒处分,这个数量达到历史第二高。对未满18岁学生进行猥亵或性骚扰的共有126人,其中121人被免职。有教职员通过sns私下联络,猥亵学生的案例。文部科学省要求全国教育委员会等原则上要对猥亵学生的教职员工进行免职处分。 

▲ 学校本该是一片净土。

来源:雅虎日本;翻译:小安







女性公务员逐年增多




【日本 12.23】在霞关(东京都千代田区南部的中央政府机关集中地区)工作的公务员们虽然经常需要长时间加班,但国家公务员岗位还是在女性求职者中十分有人气。理由是相比其他职业,国家公务员更易于女性活跃。

据内阁人事局称,2020年进入日本内阁的省部门的国家公务员(综合职务)中,女性的比例达到35.4%,是有史以来最高。女性占比最高的是法务省,录取的45人中有28名女性,占62.2%。

近年,国家公务员被指出加班时间过长,生活和工作难以平衡。乍一看,会觉得这种职场环境不利于女性,但实际上女性公务员在逐年增多。原因是采用笔试录取的方式,录取过程中性别歧视的可能性小。而且进入职之后,有的省部门里考试成绩对晋升有很大影响,在一定职位范围内,机械式的晋升是大有可能的。而在民间企业里,可操作性太强,往往会有不利于女性录用或晋升的情况。

国外也一样,公务员或类似行业的女性歧视较少,根据美国咨询公司Oliver Wyman的调查,在美国公职部门从事金融相关业务的女性比例超过30%,但在民间部门只有20%以下。也有像芬兰的公职部门那样,一半以上是女性的地方。

民间企业根据行业的不同也有差异,据说接近公职部门的行业女性的比率高。特别显著的是美国的国防产业,约一半的企业都有女性担任要职。从大型企业来看,Lockheed Martin和General Dynamics Corporation的领导都是女性。公职部门规则和程序明确化的可能性很高,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

▲ 长久以来女性缺乏的并不是能力,而是被公正录用、公平晋升的机会。

来源:雅虎日本;翻译:小安






各国对于传播虚拟儿童色情是否合法出发点不同




【英美 12.25】对于传播虚拟儿童色情(VCP)是否合法的问题,各国立法略有不同。美国立法强调表达的自由,而英国立法强调未成年保护。

英美两国的刑事犯罪立法原则是:仅当实际发生了危害他人的行为时,动用国家权力才是合理合法的。这一原则在处理VCP时,却遇到了困难:当虚拟人物完全不依赖真实儿童创建,并未直接造成儿童权益的损害,国家是否有权禁止?

美国1996年的CPPA法律将一切“看似具体描绘未成年人性行为”的影像产品都视为非法,其中也包括VCP的持有和传播。立法者认为,这条法律将能够使违反道德的言论不再受美国宪法第一修正的“言论自由”保护。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用化行政措施。同时,立法者也认为VCP与实际儿童色情起到了一样的作用,让罪犯更容易诱骗儿童仿效。立法者还援引了研究论文,结论为VCP会扩大性暴力影像的传播面,加重对实际儿童的性掠夺。

虽然出发点是保护儿童,但CPPA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限制正当言论,以及对言论的量刑超过了行为本身的问题。2002年,CPPA被美国最高法院裁决为无效法律,理由是CPPA违宪。法官认为,CPPA对言论的惩罚没有基于实际罪行或实际受害者;在一些应用案例中,检察院甚至没法证明言论实际具有诱导性或导致了受害者的出现。侮辱性言论并不是禁言的理由,而社会不应只允许温和的言论,也应当允许有强烈冒犯性的言论。最高法提出,CPPA需要缩小打击范围,明确划定界限。

作为回应,美国众议院在2003年提出了补充法律,简称PROTECT Act,在联邦层面提供了VCP入罪的法律基础,并沿用至今。这一联邦法律的前提是,宪法第一修正并不保护“淫秽”言论。而在各州州法中,只要不被界定为“淫秽”,对于没有真人参与的VCP,一般遵循2002年最高法对宪法第一修正的解释,优先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

英国采取了不同的立法策略。2009年英国的CJA法明确认定VCP为非法。立法者的理由与美国CPPA的理由基本一致,即:VCP可能被用来诱奸儿童,而传播VCP可能合理化与儿童发生的性行为。但立法报告也指出,并没有实际证据表明两者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所以立法基于康德哲学中的自由主义定义——由于VCP描绘的是对弱者的暴力行为,涉嫌推崇反人类的文化,所以国家有权立法予以禁止。

以此为立法基础的CJA,仅对具有严重暴力和淫秽倾向,并带有儿童性器官细节描绘的VCP内容有所禁止。细化的条例将CJA对言论自由的威胁降低到了最小。但CJA并非没有弱点:由于缺乏对虚拟人物年龄的判断标准,在应用此法时,法庭需要做出主观判断。同时也有立法专家建议,CJA应当进一步区分私领域和公共领域中的行为(区别化持有和传播)。

反对VCP入罪的一方认为,根据19世纪末英国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密尔提出的伤害原则,VCP不直接造成伤害,所以不应当被禁止。而支持一方认为,现行法律中带有“防范”性质而不完全遵循伤害原则的条例并不在少数,而VCP入罪也是一种防范犯罪的措施。但立法者也承认,这种因果关系在VCP中并不明显。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完全非法化VCP的国家正面临新的挑战,即如何区分高仿真的VCP影像。美国立法者认为,对高仿真影像的容忍,可能降低潜在罪犯利用真人儿童生产色情产品的动力,反而有利于儿童保护。

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荷兰都有严格立法禁止VCP。瑞典高法2012年的一个备受关注的VCP案件从刑事犯罪转变为无罪,引发了全社会的讨论。德国法律虽然没有具体提出VCP的概念,但在执行中倾向于对有暴力和淫秽内容的VCP定罪。日本作为VCP的生产和出口的最大国家,多年受到其他各国的诟病。

对于Hate speech(根据剑桥词典定义:表达仇恨或煽动使用暴力以宗教、种族、性别、性取向等为理由攻击他人的仇恨演讲)的立法限制,相比VCP,在各国更为保守。

德国的仇恨言论定义限于:1.违法极端组织使用的符号或特定语言;2.公共煽动犯罪的言论;3.针对个人或群体的血缘,伦理,宗教等发表的煽动仇恨和暴力的语言;4.弱化,合理化或英雄化严重暴力的,以及反未成年人格或身体完整性的言论。

美国则优先保护言论自由,并没有专门针对仇恨言论的法律,仅限制极个别的严重煽动对个人或群体实施暴力的言论。在众多最高法案例中,法官都倾向于认定对言论的系统性限制为非法,包括校园内部的反歧视规定;虽然这一倾向在当前的反校园性骚扰行动中有所改变。对于实际出现的仇恨言论,美国法院一般采取个案判决。

类似德国的针对仇恨言论立法的国家包括欧洲绝大部分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而类似美国,日本也没有国家立法,禁止针对某一群体的仇恨言论。

▲ 围绕“因言获罪”的边界的广泛讨论以及立法,是言论入罪的基本前提。

来源:苏格兰法律协会等;翻译:小庄








性别预算需要被看见




【德国 12.30】德国政府年度预算中,经常忽略利好女性的建议。专家提出了性别预算的概念: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中,应当考虑性别公平。

澳大利亚政府早在八十年代就引入了“性别预算”的概念。在奥地利,“性别预算”甚至被写入了宪法。但在德国,这一概念多年受到搁置。

Sasse女士已经在德国北部城市吕贝克为性别预算努力了20年。她认为,德国各级政府都没有认真对待女性诉求。在上一年度的吕贝克预算提议中,共出现了41项涉及女性的提议,包括支持女性健身,针对女性的心理辅导,女性夜晚出租车,增加夜间公交频次,以及更多街灯的要求。

Sasse女士指出,吕贝克市政府当然支持利好女性的提议,但当预算有限时,“不急迫”的需求总会被拒绝。但是,怎么界定那些需求是“不急迫”的呢?

欧盟在2002年提出了“性别预算”,用来界定提议的“优先度”:这一方式将提高女性需求在政府预算中的优先度。当时欧盟的目标是,在2015年前实现欧盟内的性别预算。

虽然在德国政府中,性别预算被搁置,但德国女议员们并没有放弃。她们正借一切机会发声,试图争取这项提议被提上日程。

绿党联邦女议员Deligoez已经为此努力了多年。她认为,应当首先从增强预算去向的透明性开始努力。“执政党总做出一种姿态,好像所有预算都是性别中立的”,她说。

但实际上究竟是谁获得了这些公共资源,并不明确。她认为,预算决定受社会各种权力关系的影响严重,而很显然,当前社会的权力关系并不是性别平等的。

这位女议员就此向德国财政部提交了问询申请,得到的答复是:没有证据表明性别预算能够改善性别不平等;而性别预算会加重财政预算的负担。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考虑联邦层面的性别预算。

目前德国仅有柏林在地区层面自2003年起实施了性别预算,政府财务机构和平权机构合作密切。

自2008年起,柏林已经通过了多项在健康,看护,平权等领域支持女性的项目,比如2014年竣工的女性体育馆,专门支持女性的体育活动,还有支持单身母亲的临时避难所,鼓励男性参与社区以及照护工作的户外老年厨房(由于提供烧烤,这项活动果然得到了男性的积极参与)。

另外有个别德国州政府和市政府也开始试行性别预算,从经验中慢慢总结公共资源究竟在哪里有分配不均。

▲ 公共资源分配受社会各种权力关系的影响严重,而当前社会的权力关系并非性别平等。

来源:南德意志报;翻译:小庄



图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除